柳丝春雨,草长莺飞,4月18日,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支部组织华理本科留学生来到凌云街道社区学校,边走边做,知行合一,体验了一次特殊的行走的课堂。
2010年联合国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谷雨”确立为中文日,纪念传说中仓颉造字的贡献。有了文字,经典得以传承,文脉得以延续,因此,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序》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只有把这些字弄清楚了,才知道“经典”是什么意思,才能按照本义来施政,使“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就是文字和文化的传承。

“这些汉字怎么读”?
这次特殊的课程先从社区学校刘校长的提问开始,把留学生们带入了神奇的汉字课堂。汉字造字法中有“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纷纷讨论起来:“‘学’是会意字,甲骨文是两手向下,象征提携、帮助之义”;“最后一个字是指事字,肯定是‘上’”;“云”是象形字;“陇”是形声字……
“乐学凌云,花开陇上”,谜底揭晓,猜中答案的同学欣喜不已。
汉字经历了龟甲、竹简、帛和纸张等不同书写材料的变化,通过印刷得以广泛传播,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因此,在“知”汉字的基础上,社区学校安排了造纸和印刷两种和汉字相关的极富特色的“行”的活动。

同学们来到校园东北角的古法造纸基地,只见一平米见方的木池里,略显发白的清水中漂浮着绵状的丝絮,“这是构树皮的纤维,”社区老师周耀裘告诉同学们,蒸煮后的构树皮原材料是专门从贵州运过来的,随后加水打成浆,“再加入起粘合剂作用的仙人掌汁,搅拌上千次使之更纤细均匀才能成为造纸原料。”水里捞起的纸膜上洒上金粉,一幅美丽的作品就完成了。
贵州石桥的古法造纸是一种传统的纸张制作方法,它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的手工加工,制成的纸张。饾版印刷是一种传统的木刻印刷技术,它是一种通过将图案雕刻在木板上,用油墨沾着绢布印刷到纸张上的印刷技术。结合造纸过程,课程教师从汉字“纸”的偏旁和植物的关系谈起,体会中国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造字理据,感受中国古法造纸悉心爱护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体验式学习,同学们对中国的文化有了切身的体会,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自己手工做的东西”;有的学生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让人着迷”;有的学生说“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很神奇”。
除了造字,印刷术的体验也让他们大呼惊奇。缅甸学生胡扬说“从前我只知道活字印刷,却从来没听说过饾版印刷”,听了老师讲解她知道了“这是因为雕版的形状类似一块豆糕,所以才起的这个名字。活字印刷术只局限于文字,当图画的需求量增加时,聪明的古人变发明了这种印刷工艺。这些雕版有不同的图案,有些甚至是文字,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非常的精美”。

此次活动使凌云街道引进的古法造纸实行了一场国际化传播,让中国的非遗不出国门就扩大了覆盖范围,开辟了高校美育教育的“第二课堂”,把传统文化和时尚相结合创新性地加以推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体现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此次活动深入社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本地文化、近距离地接触社区居民,增加对中国的理解。如马来西亚学生许洲凯说“中国对于社区养老的支持我觉得非常好,因为在马来西亚是没有社区养老这一说法。在马来西亚一般老人们的老年生活大多数不是在家里呆着就是孩子们没有时间照顾而送到养老院让养老院的看护们进行照顾。社区养老我觉得对老人们特别重要,因为老年大学的存在解决了老人们的一些问题。在参观的过程中有一个阿姨提到让我感到比较惊讶的事情是老年大学会教导老人关于营养学以及吃饭的方式。”法国学生王轩则认为“从这些爷爷奶奶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没有功利思想,而是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他们活到老学到老,相聚在这里在这里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乐趣和热爱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这所社区学校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交场所,这有利于保持健康的社会联系。对这些爷爷奶奶来说,社区学校也增加了他们生活的乐趣和充实感。”
此次活动是《专业汉语》、《理解当代中国》等课程向第二课堂的延伸,既是讲好中国汉字故事的语言实践,又是理解“人民至上”和中国老龄化的社会实践,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学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