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蒙蒙中,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支部带领学生沿着学校旁边的梅陇港漫行:这里河水清澈、绿荫葱葱,微缩山石景观如丝线般流畅,配合实木铺装道路形成流芳曲径,烟雾迷漫,清新自然。
回溯梅陇港的历史,学生们了解到梅陇港沿线长期被叫作“社区的背面”,杂乱且污染严重,由于常年沿线绿化是封闭的,滨河步道老化严重且存在多处隔断,居民无法进入,即使住在河边的居民也要绕远路,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浪费。如今这条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怎么生成的?基层治理有哪些秘诀呢?大家在凌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找到了答案。

图:党群服务中心研学
以红色为引擎,凌云街道抓牢街区精细化治理中的重点,在梅陇港沿线做步行贯通,打造步行系统,这样还达到了利用外部公共空间,解决小区内绿色资源不足的问题。
除了梅陇港,街区还隐藏了哪些基层治理的“小心机”呢?这是一个住了上万人,七个小区、三个居委、四个物业,俗称“老破小”的街区,从脏乱差的“老破小”到“一体化”的新街区,凌云街道实现老旧小区“逆龄”生长的奥义在于“绿治共享”。同学们在《理解当代中国》课程上了解到,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越来越多的房子也随人一样逐渐老去。相关部门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凌云社区这样的“合并微老小区”的方式进行绿治共享。如今,同学们行走在凌云417片区,观察到这里三条背街小巷全面打通,片区内还增设了口袋公园、“云客厅”等景观空间,深刻地感受到宜居乐居的氛围。

图:探访417街区

图:学习“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基层治理
除了环境景观,社区里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城”就美好?在凌云社工站,大家通过讲座详细了解了社区的治理方案和街区特点,街道如何服务一老一小,深化了对基层治理的认识。作为一条低碳社区,普通人是如何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社区治理中的呢,同学们通过更进一步的研学,走访志愿者服务中心,参观碳汇科普馆,打卡碳walk,跟社区志愿者积极互动,践行了“行走的课程思政”。

图:低碳街区——上海城市新名片展览

图:社工站交流学习

图:和社区志愿者互动交流
社会学的博士生Eric和Basit将他们的思考代入了实践课堂中,他们认为中国的双碳目标体现了大国的担当,对其他国家也有启示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化工专业的研究生,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叶思江感受颇深,他惊叹于年过八十的老爷爷们做出了巨大的塑料巨龙,“大隐隐于市”,社区里的能人达人们用自己的创意展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理念。来自匈牙利的罗智强见识到了各式各样由废纸废塑料制作而成的精美艺术品,也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节约小技巧。他决心以后立足小事小细节,也为减少碳足迹和保护环境作贡献。
国际学生们走进社区,了解到自己生活所在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身边的普通人靠勤劳双手、创新智慧成就低碳社区的美好生活,这是国际教育学院党支部注重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再一次实践。

图:参观碳汇科普馆